轉思路打破扶貧農產品“包銷”怪圈
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手段,幫扶單位帶頭參與的消費扶貧切實推動了貧困地區(qū)產銷對接,給鄉(xiāng)親們的脫貧吃下了定心丸。然而,部分扶貧農產品過于依賴幫扶單位“包銷”,自身缺乏市場競爭能力,還可能被無良商家“薅羊毛”。(8月24日半月談)
據報道,有事業(yè)單位員工透露,一些扶貧農產品擺在網上的照片看著光鮮,自己領到手的外觀和質量卻和宣傳對不上;東部某公司為員工發(fā)放慰問套餐,采購自北方某貧困地區(qū),有員工比價發(fā)現,套餐總價及其中多款農產品單價比市場價高出不少。例如2斤小米套餐價35元,某電商平臺售價19.8元;茶樹菇75元1斤,在網上買35元1斤。
無論是幫扶單位帶頭參與消費扶貧,還是電商助力脫貧,無疑都是促進扶貧農產品銷售的好辦法。然而,價高質次,甚至可能是“三無產品”,已經是不少人心中對扶貧農產品的刻板印象,加上問題農產品退貨有“阻力”,這樣以來,參與消費扶貧的員工難免會有點“心不甘,情不愿”,但是又因是“慰問品”、“任務”、“扶貧獻愛心”等原因不好意思拒絕,只得接受。當然,這樣的農產品,其實未必真是扶貧農產品,而是被一些中間商鉆了政策空子、薅了扶貧羊毛。
一方面是幫扶單位只能“愿打愿挨”,另一方面是無良商家可以“予取予求”,扶貧農產品銷售為何陷入“包銷”怪圈難以自拔?一是農產品沒標準,銷售沒有渠道,中間商層層倒手,抬高了價格;二是交通不便利,外銷沒有通道,收入沒有運費高;三是跟風種植特色少,難以形成品牌。商品同質化、價格又不親民,就算上了電商平臺,也很難打開銷路,只能依靠平臺引流量、政府發(fā)補貼來維持銷量。
打破扶貧農產品“包銷”怪圈,需要盡快轉變幫扶思路。一方面,應盡早將產業(yè)扶貧的發(fā)展思路調整至市場頻道,在提升農產品附加值,打造農產品品牌方面下真功夫;另一方面,政府應提供資金和政策傾斜,引導更多物流企業(yè)在貧困地區(qū)關鍵物流節(jié)點新建、改建現代化倉儲流通體系,提升物流能力,減少貧困地區(qū)生鮮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損耗,有效提升品質和價格競爭力;三是推廣超短供應鏈模式,促進生產者與消費者精準對接;四是設法引有能力有技術有資源的“新農人”返鄉(xiāng),重塑鄉(xiāng)村發(fā)展生態(tài),激活鄉(xiāng)村市場化發(fā)展前景。(喬薇)
江蘇蘇訊網版權及免責聲明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江蘇蘇訊網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 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本網按規(guī)定給予一定的稿費或要求直接刪除,請致電025-86163400 ,聯系郵箱:724922822@qq.com。